找到相关内容862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《摄大乘论》导读

    译本,具体内容是:①依止胜相品(内分众名、相、引证、差别四品),阐述阿赖耶识不宇宙万有的本源;②应知胜相品,着重解释三性;③应知入胜相品,强调多闻,熏习相续,增植善根,以便悟入胜相;④入因果胜相品,论述...

    高振农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43947214.html
  • 如何实现儒学传统的当代价值

    儒学传统,更要考察实际中的儒学传统。从正统儒学和非正统儒学中去发现儒学的当代价值,是十分必要的。通过引证、排列儒家典籍上的种种论述,来揭示和呈现儒学传统,固然是认知儒学传统的重要途径。但是,由此得来的...

    陈卫平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90649187.html
  • 弥勒菩萨的尊贵与净土法门的殊胜 跋三

    接触此法门的慈宗弟子,得以步步深入,速契圣教。  此书可当作个人的学修用,更可作为研究参考用。系统的论述、详实的引证和直白的文风,通俗易懂,真正做到了三根普被,可见作者其用心之良苦。若大家有心了解、...

    天佑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03749392.html
  • 关于佛画的起源

    然后方诣菩提树下,破魔波旬,成最正觉。于波罗奈为五比丘初转法轮。乃至诣于拘尸那城力土生地入般涅槃。如是等像皆悉图画。」   从以上所引证的律藏和佛传所说的事实,虽很明显是经纂述者加以渲染,但必定是有所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90053088.html
  • 人无我法无我与止观的实践

    记性”,他把阿赖耶识分为三相,他引证阿毗达磨的“无始以来,一切法等依,由此有诸趣,及涅槃证得”,及“由摄藏诸法,一切种子识,故名阿赖耶,胜者我开示”。他更推论如次:   1. 一切有情不净品法,藏于此...

    王文雄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85360747.html
  • 禅的思维方式

    禅的思维方式   学禅的人应以何种思维方式进行正确的禅思?这是一个学禅者应关注的问题。下举数种方式以供讨论:比较、考据、引证、分析、立位、直观、破斥、参究、反思、超越、直入、达源、照彻等。  请诸仁以抉择慧,论述禅者在悟前与悟后的思维方式的正确与否,并如何通过各人的文字,了达其思维方式,以及悟与未悟。  学人:未悟者对事总以比较的方法来衡量它的对或错。悟者对事不以比较,做过后不留下影子  山人:...

    净明山人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80062405.html
  • 论极乐佛学般若及其应用

    内容,而与瑜佃行派是没有关系的。本文通过引证瑜伽行派的著作《唯识三十颂》的思想学说与《般若经》中有关内容相对照,从而提出瑜伽行派也弘扬般若的新观点。  其次,般若学说在佛教教义中处于核心地位,但对其作出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83766090.html
  • 佛教音义

    例亦仿《玄应音义》,将经文难字录出,注音训于其下,引证古字书甚多。   ③《一切经音义》。又称《慧琳音义》。唐慧琳著。100卷。成书于元和二年(807)。据本书序云:注释佛经“总一千三百部,五千七百余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6570788673.html
  • 印光大师行解之纲要

    众生,是则与如来之大愿不同。纵令得生净土,亦必堕入疑城胎宫。且恐其不得往生,则更贻误不浅矣。   总上三种纲要,由浅入深,缺一不可。证之印公文钞,更显而易见。以文钞流通甚广,故不逐段引证,用节篇幅焉。...

    道源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11343689826.html
  • 戒律之东来与传授——僧尼受戒制度古今谈(三)

    斯里兰卡)八位比丘尼受戒不如法,不具戒品为由,苦求重受。求那跋摩即引证摩诃波波提比丘尼最初为尼因缘,谓戒本从大僧出发。虽无僧尼二众,却不妨比丘尼得戒。当时狮子国的八位比丘尼,因年腊未登,又不满十人,所以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9/23104690703.html